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科技局科技人員繼試種荒漠肉蓯蓉獲得成功后,今年人工繁育管花肉蓯蓉獲得成功,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管花肉蓯蓉人工培育方面的空白。這一項目的成功,擴大了當地農牧民增收渠道。
據介紹,管花肉蓯蓉就是檉柳根部寄生的中草藥植物——大蕓,俗稱“紅柳大蕓” 。管花肉蓯蓉是我國現有8種肉蓯蓉中的一種,是沙漠地區特有的名貴中藥材,具有補腎、壯陽、滑腸通便等多種功能,素有“沙漠人參”的美稱。新疆最早利用梭梭、檉柳根部人工接種肉蓯蓉的技術,從1989年開始進行試驗種植,甘肅省安西縣從2000年開始試種,均獲得成功。截至目前,兩地人工種植管花蓯蓉總面積分別達8000畝。
額濟納旗科技局今年從甘肅省安西縣引進多枝檉柳苗與當地檉柳苗對比實驗種植管花肉蓯蓉的技術,在項目區內種植了紅柳和梭梭苗寄生肉蓯蓉25畝12000株。目前,寄生植物成活率達到90%以上,管花肉蓯蓉接種成活率達到40%以上。
正在實驗基地試種秋季肉蓯蓉的額濟納旗局局長布特格其向記者介紹,額濟納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有天然紅柳次生林124萬畝,人工種植紅柳大蕓,前景廣闊。
